“6·26”国际禁毒日前夕,我们不谈“瘾君子”,而是聚焦他们背后一群无辜的孩子。他们因为长辈吸毒,有的跟着父母东躲西藏流离失所,有的身心遭遇严重创伤,被迫生活在隐蔽的角落。就在本月7日,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刚刚公布了一则案例,一名沉迷毒品的母亲将两名幼女锁在房间月余,导致双双饿死,引发网友热议。
在上海,阳光正照进这些孩子曾经暗淡的生活。2020年3月,上海市禁毒办牵头,市民政局、市公安局、市教委等11个部门参与,联合印发了《上海市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实施方案(2020—2022年)》,正式启动本市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3年关爱行动(以下简称“关爱行动”),这也是全国首个针对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守护行动。
今年是关爱行动的收官之年,记者走进多个涉毒家庭、社工站等,倾听当事人、社工、禁毒民警等人的心声,听他们讲述“一个都不能少”背后的故事。
邵晓艳 绘
1
我的青春只是一场阴沉的暴雨,偶尔被那太阳灿烂的光线刺穿。
——波德莱尔《恶之花》
琪琪(化名)5岁,家住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的一处老公房里。七弯八拐来到家门口,按响了门铃,却没有声音传来。“他们家几乎都是聋人,所以门铃没有声音,只能通过看。”一会儿的工夫,门开了,电视机里喧闹的动画片声音也随即传出。身着旗袍裙,搭配花边袜、小皮鞋的琪琪正专心致志看着动画片,看到兴奋处手舞足蹈。“琪琪父母外公外婆都是聋哑人,她听力很弱,虽然能发出声音,但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,没有学习语言的环境。”
琪琪家两室一厅不算大,但收拾得整整齐齐。看到社工孙蕙芳,琪琪马上亲热地上来叫“外婆”,看到给她带来的米奇毛绒玩具更是爱不释手。琪琪爸爸在饭店里上夜班,早上刚刚下班回来,琪琪马上搂着爸爸的脖子发起了“嗲”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这样温馨的场景放在几年前,简直不可思议。
那时候,琪琪的妈妈、外公都是瘾君子,外婆也曾因为容留他人吸毒被处理过。琪琪有个比她大3岁的哥哥,琪琪妈妈把怀孕、生子当“护身符”,社区戒毒多年也没有戒断,对社工避而不见。直到2019年,国家“应收尽收”等禁毒举措执行,琪琪外公和妈妈先后被强制隔离戒毒。一家只剩下外婆带着两个孩子,偏又遇上“套路贷”,眼看仅有的一套房子面临被卖掉的风险。当社工再次上门关心时,走投无路的外婆无奈之下发出了求助。
依托上海市禁毒办推出的“吸毒人员家庭子女关爱行动”项目平台,自强虹口工作站组织社工仔细分析了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,决定除了“救急”,还以“关爱宝宝”为切入点,“撬动”大人的戒毒意愿。
“现在政府正在‘扫黑除恶’,你们敢为非作歹,政府部门就会马上出动打击!”在居委会调解室里,战战兢兢的琪琪外婆在社工等人的“撑腰”下,和“套路贷”分子对话,最终拿回了房产证。
打开了房门,家人的“心门”也渐渐打开。社工在交流中发现,琪琪的哥哥听力、说话都正常。当时2岁的琪琪看似对外面世界茫然无感,但社工敏锐地发现,琪琪是可以发出声音的,趁着孩子小是否还有救治的希望?
于是,在禁毒社工牵头下,残联、妇联、民政、平安办等多部门召开了联动会。有关部门为琪琪完成了听力检查以及残疾证、阳光宝宝卡、医疗费用报销等申请。医疗费用报销解决了她看病的后顾之忧,阳光宝宝卡则可以让她获得康复训练课程。“当时九院的院长素昧平生,听说琪琪的情况后专门为她组织会诊。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之间,医生仔细研究后认为安装助听器更适合她,为她精心定制了助听器。”社工带来好消息,测试显示,琪琪的智力高于同龄人水平,如果听说能力达标,有望进入正常孩子的学校就读。愁云惨淡的一家人,眼前骤然有了一道光。
琪琪禁毒小使者的“撬动”效果也开始显现。“强制隔离后,我感受到和家人分离及失去自由的痛苦,非常后悔过去浑浑噩噩的日子。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琪琪早点康复,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,还希望儿子的功课能跟上,不要吃我从小没好好读书的苦。”琪琪妈妈用手机打字和记者艰难交流着。
“过去因为单位下岗、经济困难,一时走了弯路。现在一家人好不容易在一起,心里特别踏实,不想再分开了。”琪琪外婆含泪在小本子上写道。
到本月底,琪琪妈妈转入社区康复即将满3年,可以正式“摘帽”了。现在每个周末,都有志愿者来居委会给琪琪做康复训练、为哥哥提供助学辅导。岁月静好、寻常人家的幸福之门,正向这个家庭重新开启。
拜访结束前,问到琪琪的心愿,孩子用含糊不清的话说了点什么,孙蕙芳为记者“翻译”:“很多时候琪琪还搞不清对话和模仿的区别,往往重复别人的话。但这句话很明白,她说想要学跳舞。”说话间,琪琪美美地转了个圈,裙裾微扬,小小的梦想徐徐升腾……
2
使他觉得遥远的不是时间长,而是两三件不可挽回的事。
——博尔赫斯《等待》
宝山月浦镇,“关爱之家工作站”里,染着红发、戴着口罩的女子范范(化名)默默坐在沙发上。记者问她能否拍照,她同意了,只是要戴着口罩,因为“牙齿掉了,脸也变形了”。她的一双眼睛大而有神。“年轻时候你应该挺漂亮吧?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年轻时候不懂事走了弯路,悔得肠子也青了。那些年过的日子,真的是没人性。”
“是遭遇过没人性的事,还是指的自己?”记者问。范范停顿了一下:“年轻时不懂事,染上海洛因后无法自拔,干了太多不是人干的事情,简直没人性。”她声音有点哽咽,“父母从小把我当掌上明珠,家里本来条件不错,从武汉来上海支援宝钢建设,后来气得回了武汉。丈夫吸毒又贩毒被枪毙了。孩子跟着我东躲西藏,15岁前没有上过一天学。”回忆起那段不堪的日子,范范恍若隔世:“那时候每天就想着去哪里弄点东西来,弄到了就往手臂里扎针管,整个手臂都是千疮百孔的。我们四处躲避在小旅馆‘打游击’,没有给孩子做过一顿饭……回想起来,孩子和吸毒者、艾滋病患者,各种人在一起混居过,居然没染上恶习,烟酒不沾,也真是奇迹。”
虽说儿子没沾染上恶习,但在社会上几乎是“隐形人”。为了逃避戒毒,范范不但不办身份证,甚至没有为儿子上户口,读书更是奢望。2018年,范范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,戒毒期内,儿子晓坚(化名)被送入上海市儿童看护中心照管。宝山区政法委禁毒室主任王海东告诉记者,在强戒期间,社工到强戒所看望范范,让她无论如何一定配合帮孩子办好户口、回学校读书,不能再耽误孩子了!
从毒瘾中挣脱的范范,渐渐恢复了人间清醒,也唤醒了久违的母爱。她答应社工严琳,一出强戒所就去办身份证,给孩子上户口。在此期间,禁毒办、教育局、社工等奔波解决一个又一个“卡点”。范范没有固定居住点,相关部门为她申请了廉租房,居委会为她找到了宝山月浦镇的一套两室户房屋。一切都安顿下来后,再把晓坚从儿童看护中心接出来,将母子俩户口落到月浦镇的公共户口。
“回到家后,刚开始儿子不愿意理我,很少和我说话,偶尔争吵时还会埋怨我。”说到这里,范范红了眼眶。事实上,刚刚见到晓坚的社工发现,孩子不愿意和人说话、性格闭塞。好在孩子进入初中后,老师同学们给予他很多包容和关心,化学甚至还考过班级前5名的好成绩。晓坚渐渐有了朋友,愿意和妈妈交流了,有时候还会和妈妈“提要求”。记者注意到范范手臂上有个蝴蝶“文身”。“那天儿子不肯吃外卖,非要吃我做的菜,不小心烫到了,临时贴一下遮一遮。”范范嘴里虽是嗔怪,眼里却满是幸福。
如今的晓坚已进入震旦学院学习。社工告诉记者,当初初中毕业择校的时候,尽管学费贵一些,但母亲坚持选择学习环境和条件更好的震旦,自己找了一家上夜班的保洁工作,天天晚上11时上班,次日早上6时才下班。“虽然工作辛苦,但能让孩子继续读书就好。只要他愿意读,我就供下去。”
范范已经两年多没有出现复吸现象了。“过去我都是伸手向别人要钱,自食其力后才深深感到‘手心向上’的难堪。前几天,有朋友遇到困难,我还捐助了500元,有能力帮别人的感觉真好!”范范说。
3
每一个生命都有灵魂,只是我们要学会怎样唤醒他们。
——马尔克斯《百年孤独》
梦晓,上海知名电台主持人、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,曾主持过《相伴到黎明》《禁毒先锋》等节目。在位于长宁区的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(以下简称“心理中心”),她讲述了参与关爱行动的来龙去脉。
“3年前,得知市禁毒办推出关爱计划后,我主动提出要关注这批孩子的心理问题。”而调查数据也证明了她的直觉。根据2020年6月对上海市吸毒人员家庭情况排摸的统计数据,上海市共有11323名吸毒人员家庭中的未成年人,其中主动提出需要心理辅导服务的有493人,占比约4.4%;其中又以7—15周岁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主,共有362人,占比达到了73.4%。
2021年,心理中心承接了上海市禁毒办的“吸毒人员家庭未成年子女身心成长照护计划”项目。“我们列出了需要重点关注并开展心理辅导的孩子共有108人,希望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在自我身心修复、情绪管理、社会认知融合力等方面的提升,陪伴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,走过人生湿滑地带,不再成为‘吸二代’‘罪二代’。”
让梦晓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崇明的女孩欢欢(化名)。当时她14岁,父亲是吸毒人员。“在村里,家家户户几乎没有隐私。吸毒家庭的烙印深深伤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,她被确诊患有中度抑郁,甚至还有自杀倾向和伤人的行为。”针对欢欢的情况,心理中心制定了靶向性心理支持计划,用“遇见、看见、听见”的心理技术,帮助孩子在药物治疗的同时,获得心理上更坚强的韧性和信心。
去年3月的一天,是欢欢从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日子,刚出院就被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到了办公点。原来,工作人员为她布置了生日会,还准备了女孩梦寐以求的盲盒生日礼物。女孩喜出望外,喃喃地说,“除了妈妈以外,第一次有这么多人为我过生日”。一场温馨的生日会,让她相信人间自有温情在;随着定期心理治疗,病情逐渐稳定,生活也慢慢走上正轨。
“心理问题并不局限于通常理解的抑郁症等,许多吸毒家庭的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有很多问题,不是短时间的心理辅导就能彻底解决的,但通过专业的辅导,至少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正。”梦晓表示,有女孩父亲被送去强制戒毒,女孩一来到心理中心就向心理咨询师“卖惨”要钱,不给钱甚至还扬言要投诉。
针对她的这一情况,心理中心为她“双配”了两名心理咨询师,坚持原则的前提下,和女孩“斗智斗勇”。最终女孩明白了做人必须要有底线,应该用正当的手段争取更好的生活。后来,女孩还来心理中心担任过志愿者,体会到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”的快乐。
上海市禁毒办毒品预防处副处长郑雨清介绍,3年来,上海各部门共为10084名未成年子女建立了服务档案,累计开展各类帮扶救助34862人次。其中,解决户籍问题87个,入学问题93个,重病残疾问题137个,纳入最低生活保障、重残无业补助、粮油帮困等救助帮扶覆盖范围1187人次。
“一个都不能少”,是关爱行动的初衷和愿景。3年关爱行动虽然结束了,但对这些孩子的呵护没有终点。“禁毒需要整合社会资源,大家都跨前一步,对孩子们开展全方位关怀。只有逐步完善托底系统,才能保障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”郑雨清说。
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
以上就是本篇文章【特稿|一个都不能少】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 文章地址:http://www.uqian.cn/news/4405.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极顶速云移动站 http://m.uqian.cn/ , 查看更多